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巴黎圣母院》、《浮士德》、《唐吉诃德》、《包法利夫人》、《格列佛游记》...这些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世界文学经典将会再次与读者见面。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编纂“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朱光潜、冯至、钱钟书、卞、杨、李健吾、金克木等文学巨匠都曾担任该丛书的编辑。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系列丛书,因其精美的网格封面而被称为“网格书”。
一等奖之后,新版“网格书”又出现了。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作家和读者齐聚一堂,见证这一系列的“回归”,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记忆。
重温经典:感到自信和理想的浪漫
“我知道每个人都是为了‘格子书’而来。我们从1956年开始制作这套书,一直到2001年,前后已经做了45年。”几天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庆在新版的发行仪式上开门见山。
据业内人士介绍,《外国文学经典丛书》是中国外国文学最高的出版史,体现了外国文学研究、翻译和出版的最高水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编辑张复生保存着当年出版计划的草稿。本着“一流的原创作品、一流的翻译、一流的翻译”的原则,该丛书几乎囊括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东西方民族的思想艺术杰作,涵盖了史诗、诗歌、戏剧、小说等体裁,并融合了外国文学的精华。
它的出现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拥抱和自信,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张复生说。
自出版以来,“网格书”一直受到几代读者的喜爱。由于出版时间长,许多书很难在市场上买到,特别是稀有品种。为了回应读者的声音,《网格书》又回来了。
向“驿马”致敬:好受穷经投经
普希金说:“翻译是一匹文明的小马。”这是一群默默耕耘,为中国读者带来世界文学瑰宝的翻译家。
作为“契诃夫在中国最好的代言人”,茹龙翻译了两次契诃夫的生平著作。“一开始,它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他觉得这与原著相去甚远。为了配得上读者,他花了几年时间自学俄语,从一开始就翻译契诃夫超过700万字的作品,然后反复修改。”少爷儿子茹琪和告诉。
张复生回忆道:“我刚到出版社时,看到了格林元先生主编的《拉奥孔》,发现上面的译文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改,有些地方的注释长达半页。”令他印象深刻的《拉奥孔》是由美学家朱光潜翻译的。"令我吃惊的是,像朱先生这样的人的翻译已经变了很多."
第一,穷人,苦心经营的人,最终将铸造经典岁月。
91岁的翻译看到新版《网格书》时,激动不已:“我好像又见到颜了!”
65年前,他从北京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应何其芳的要求,开始翻译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
这是一生的转折。牛棚,田野,城市,手稿跟着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贴满墙壁的报纸、草纸和香烟盒都留下了他的笔迹。
"看到叶甫盖尼·奥涅金美丽的再版,我似乎又回到了年轻时代."王志亮说。
正直与创新:赋予经典翻译新生命
专家认为,“网格”翻译本身就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阅读生活。
“格子书”也影响了许多当代中国作家的文学审美和追求。
作家李二说他特别喜欢《格列佛游记》。"我认为它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血液的一部分."
作家阿忆承认《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对他有很大的影响。“我写小说的时候也喜欢在结尾倒过来,而且我继承了‘欧·亨利结尾’的技巧。”
“新的‘网格书’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经典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严永清说,在中国读者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21世纪,在世界文明频繁交流、相互学习的新时代,我希望继承经典,开拓创新;同时,“面对当前图书市场上外国文学名著出版的混乱局面,有必要发挥‘国家队’在文学出版中的作用。”
据报道,目前《网格书》有21个新版本,今年将出版100个。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也使新版书籍更加现代。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书中的图像来听著名大师的文学课。(石景南)
编辑:张洋
标题:“格子书”的回归:用文学经典滋养时代精神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85.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