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中国各地深入挖掘,并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产品”。这不仅拉近了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也使得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逐渐“活”和“火”。它还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消费的升级,在扶贫、农村振兴和文化旅游整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围绕今年的“文化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中国各地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展示、宣传和推广活动,具有历史、艺术、知识、实用、趣味等特色的非遗产文化产品再次“圈定”,并带来可观收入。

在之前关闭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文化创意产品首次被纳入中国艺术节博览会。共有5757种文化和创意产品在458个文化和创意机构展出,涵盖文化和非遗产类别。据统计,文化创意产品(含订单)销售额超过3400万元。

在创意设计的帮助下,古代文化遗产逐渐“活”和“火”。

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

说到文化创造,故宫近年来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在今年的中国艺术节上,故宫博物院带来了102种972件精美的文化作品,涵盖了16个系列,如李倩江山系列、海阔渡系列、海水江垭系列等。上海观众在家就能感受到紫禁城文化的魅力。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自2013年以来,紫禁城文昌和紫禁城淘宝不断开发各种文化创意产品,使紫禁城文昌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产品”。据报道,仅2015年,故宫就有8700多种文化创意产品,营业额超过10亿元。

中国国家博物馆有140多万件藏品,涵盖古代文物、现代文物、艺术品和其他类别。其文化创意产品以此为核心资源,涵盖创意家居、办公用品和服装配饰等12大类。2018年,国家博物馆直接知识产权授权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市场规模超过5亿元。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此外,文化旅游部龚王府博物馆文闯还创造了“康熙御笔宝”等品牌精品系列;湖北省博物馆开发了与精品编钟收藏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去年,新创文化创意产品360余件,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销售额超过1200万元;此外,去年湖北省博物馆还推出了“彩云”手机游戏,将编钟音乐融入其中,拓展了文化交流渠道。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可以说,通过巧妙的创意,所有文化单位都真正意识到,观众可以“把文物带回家”,让文物和观众“彼此远离”。

没有政策的帮助,这些成就是无法实现的。2014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各地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发展蓬勃。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文化旅游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深入发掘文物单位收藏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有利于提升文化资源的真实“活态”,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稳定增长、促进消费具有重要作用。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结合现代设计,培育知名度和市场

在中国,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闪耀着明星的光芒。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并不理想。

2013年,湖南工业大学产品设计系的20人团队前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了10个小时的实地考察,调查当地非遗传性遗传的发展情况。每家每户的苗绣项目都吸引了研究小组,他们发现苗族人对自己刺绣的热爱深深植根于骨髓,而苗绣耗时耗力,缺乏市场,因此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工作。没有继任者,苗绣的遗产正面临危机。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继承了几千年的苗绣,为什么现在失去了人气和市场?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该团队多次往返于学校和18洞村之间,整理和总结了中国各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经验。湖南工业大学产品设计系党支部书记杨永波发现,“只有将传统工艺产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继承、创新、改造,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为此,他们收集整理了许多珍贵的苗绣工艺品,用专业的设计理念再造了苗绣图案,初步建立了“苗绣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推出了“绣十八洞”品牌,并在苗绣注册了箱包、苗绣雨伞等五项国家专利。

此外,该团队还培训了当地的刺绣母亲。仅从2017年到2018年,50多位刺绣母亲的人均年收入就增加了5000多元,这也吸引了一批拥有苗绣技能的女性外出打工。

苗绣在湘西遇到的问题,也是大多数非遗民遇到的困境。如果我们不能在不失去其精髓的情况下开发现代审美产品,就很难打开市场,这将会打消年轻继承人的热情...因此,开拓传承人的思想和视野,提高他们的产品设计和市场运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6年以来,文化部支持设计能力强的企事业单位,在湖南湘西和贵州雷山设立了1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涉及刺绣、木雕、漆艺、金属锻造、传统民居建筑技艺等门类,开发了1000多种文化产品。

近年来,各地也在创作非遗作品方面做出了努力。浙江已推出100种优秀非遗旅游产品,涉及雕刻、陶瓷烧制等13大类;新疆哈密建立和完善了231个合作社,近千名刺绣母亲直接参与订单制作,月平均收入1500元。

提高文化创意产品质量,促进旅游消费

许多人报告说,在中国不同的景点,旅游纪念品几乎是一样的,几乎没有什么特色可言;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类似的书签、笔记本和雨伞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许多独特的编织和刺绣,但衍生品的发展仅限于在衣服或手袋上绣一两个图案...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深化文化旅游整合、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起点,同样的产品无法吸引人们的购买欲望。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各地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开发案例,但由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设计同质化、售后服务缺乏、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目前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些销售,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这普遍制约了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发展,使其无法在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专家指出,如果我们不重视对文化遗产特征的深入研究和不断设计开发,遗产本身的个性将难以展现,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加值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在充分尊重和继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分析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巧妙的设计,才能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产生持久的产业活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风景名胜区和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座谈会上,文化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提高文化创意产品质量,利用好旅游市场渠道,通过开发优质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旅游内涵,促进旅游消费,通过旅游市场畅通销售渠道,扩大文化创意产品影响力,实现双赢。(海鸥郑)

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人民日报》(2019年6月10日,第12版)

编辑:张洋

标题:非遗产作品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99.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