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书法素质与文人教育的关系

在古代,书法是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算,是人生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古代,大书法家都是学者,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王铎等。黄庭坚对书法“韵”的追求,提出了“脱俗”的最好方法是多读书,使他胸中有数以千计的书。他首先推荐了宋代的苏轼书法,然后在《后汉书·王题词》中,他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因循守旧而俗气的人有什么价值?”古代文人,无论出身还是科举,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基础,这使得书法与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化高度融合。20世纪许多大书法家也是文化大师,如沈、、季羡林、等。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文人的书法气质是高雅的,人的气质在于人的精神,书法气质在于文人的书法精神。文人的书卷气总是出现在书法的气质中,而精神则隐藏在作品的形式和质量中,这主要来源于书法家独特的精神品质、人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大多数古代文人书法家都是学者。历代进士中的文人书法家有:白居易、张九龄、颜真卿、刘公权、韩愈、杜牧、王维、李商隐、何、、韩熙载、王安石、司马光、朱、、苏轼、范成大、范仲淹、欧阳修、黄庭坚、蔡京、蔡襄、陆游、文天祥、、柳永、翁方纲、梁舒同、钱大昕、王文志、姚鼐、钱伟、孙兴言、易秉贞、 阮元、洪、吴荣光、林则徐、何、刘熙载、曾国藩、、翁、、吴大钊、、、。 历代的作家、美学家和书法家大多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不会写字的作家,也没有所谓的纯粹专业的书法家。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中国古代只有三四个专业书法家,一个是冯承素,一个是赵默和诸葛瞻。他们的书法被书法淘汰,他们的书法历史也不为人知。只有唐太宗让冯承素抄写《兰亭序》,用“双钩”蘸墨,他才以“龙兰亭”而闻名,而冯承素自己的书法则无人知晓。初唐时期,褚遂良、欧阳询、余士南是地位较高的大臣。可以说,书法起源于学者,是一种精英文化。今天,一些书法家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专业书法家"和"专业书法家",但他们不知道这在古代是一个模糊的名称。如今,那些经常说自己是专业书法家的人总是想从事一些引人注目的反书法活动。古代书法的核心地位必须是文人书法和文人书法。古今中外,“文人书法”和“文人书法”已成为书法美学的雅化和社会美学的主流。今天,如果你是一名学者,你的技术必须是专业或以上。如果你是书法家,你必须达到文人的文化水平。即使不能背诵三百首唐诗,《温孤官至》也不能读,这只能说明他是个作家。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学术教育和私塾书法教学各有利弊。这实际上触及了现代大学教育和传统私立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严格地说,中国古典书法史就是一部私人书法教育史。时间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大学书法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私立学校书法教育却逐渐衰落。然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私塾书法教育的典型历史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孔子是中国私立学校教育的典范,此后孔子就永无止境。五四运动前,现代大学教育制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私立学校教育,呈现出以西方教育为主导的学术教育模式。在我看来,私立学校教育有它自己的特点。根据老师的艺术风格和教育方法,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进入经典。一个真正好的老师教学生“用手指拿月亮”——不是让学生看老师的手指,而是让他们看老师手指方向的月亮——这样学生就可以沿着老师的手走向古代经典,见证古代书法经典。在漫长的历史中,大多数私塾教师都是无名英雄,他们聚在一起教书,这样书法经典才能流传下来,学生才能从后面来。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事实上,学术教育是按照现代西方教育模式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它的目的不是教人学习某种技能,而是通过艺术使人性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高校书法教育注重人的文化基础、书法与文化的内外关系、书法与各门学科的关系。这使得其书法教育有着广阔的人文基础,更符合人性之路。现代大学书法教育取代私塾教育固然是一种进步,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民办学校书法教育的缺点是文化视野不够开阔,教师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广度可能会限制学生;学术教育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每一位教师的风格都是不同的,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然而,缺点是没有像私立学校教师那样明显的流派色彩。如何通过大学教育和言行使教师的视觉和学生的视觉成为一种“视觉融合”的人类审美生成教育,值得书法教育者关注。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书法的学术与大众化并不矛盾,它在于个人的选择,有些人一生都在选择大众化和世俗化,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深的人感觉不到浅,而浅的人感觉不到深,这种生活和价值目标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在“上帝死了”之后,选择去哪里,如何得到不朽,如何得到庸俗,以及如何升华肉体就交给了每个人。自我选择是命运,个人对书法和书法兴趣的选择造就了自我的“精神生活”、“艺术生活”或“技术生活”。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你不能漫不经心地选择。当代书法的现实矛盾是,无数个人的选择构成了一个群体,但历史只记住了极少数具有价值提升精神的个人价值创造,并惩罚该群体的无价值创造,跟随人群,跟随习俗,随波逐流,从历史中抹去。因此,大众文化的从众心理与个体新奇之间的矛盾需要从内心去选择和解决。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第六,书法立场与美育精神自我净化的关系

突出美是书法的功能。书法是最干净的艺术。为什么汉字书写在漫长的历史中成为一门奇妙的艺术?为什么那些让中国书法艺术化的倾向在西方是本末倒置?如果民族自卑情结继续将书法作为一种准西方艺术边缘化,那么中国文化的精神生命线应该永远消失吗?为什么向财富学习的精神行者宗白华先生总是皱眉叹息:“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在哪里?”中国书法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品格和指纹?这些问题揭示了中国书法本体的隐蔽性。在我看来,书法的核心是用文字来传达人们的精神兴趣。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自近代以来,中国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到了西方,但只有“书法”在中国可用。因此,崇拜外国的人认为,既然西方没有书法,书法就没有必要,他们轻视书法,抛弃书法,将书法从教学课程中撤出。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了北京大学的16字校训:“包括隆重的仪式,网罗所有的家庭,思想自由,包容”,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1917年,“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和“音乐工作室”成立。1918年,应邀担任“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会长,这些思想影响深远。这与梁启超的“文人画”和冯友兰的“书法批评标准”完全一样,不在于笔墨布局等技术问题,而在于雅与俗。如果魅力是优雅的,尽管仍然有一些技术问题,它可以被保存。如果说魅力是普遍的,即使在技术上没有问题,那也不是好书法,而这些缺点是无可救药的。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书法应以传播真善美为己任。书法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它的创作不能离开时代的主流,它不能热衷于写人们不知道的“天书”。传承北京大学古圣先贤和书法学院的专业教育,强调书法的文化内涵,在创作中注重更多经典和历史子集的厚重文化内涵,在传统中恢复经典仪式、生活方式和书法情感的活力,从而传播中国文化的审美密码。坚持书法不要沾染铜臭味,抵制不良风格,随波逐流,不要低级重复。书法家应该挑战自己的艺术极限,达到更高的水平。如今,有许多人热爱书法,从事书法艺术,但没有真正的书法大师。一个优秀的书法大师必须是一个文化大师,必须超脱俗。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事实上,今天书法的“美”受到很多人的质疑,而“丑”却被太多的人追求,这使得从事书法艺术的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当代美学范畴空以前扩展过。过去,它是“美”、“雅”和“和谐”,但今天它可以是“荒谬”、“黑色幽默”、“百色写作”、“丑陋”和“令人厌恶”。借用光谱学,过去它主要是红色和黄色暖色,但现在有许多暗冷色。消极的一面是,如果这些冷色成为主色,人类的良知和神圣的光辉可能会被掩盖。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在今天的书法中似乎难以实施。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我不得不承认,自近代以来,文人书法的传统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现代性”所打断。如今,坚持“文人书法”精神的书法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文人书法的消亡一方面是西方现代性的胜利,另一方面是中国文化边缘化的征兆。这不仅导致了当代中国书法的“审美单向性”,也使中国书法在与其他东亚国家争夺书法话语权时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一些当代书法家崇拜西方人和日本人。事实上,西方人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书法,他们了解书法,尤其是现代书法,不是通过中国,而是通过日本。现代书法作品如寿道有庆的《崩》改变了中国书法在世界上的地位,使世界在认识东方的同时,首先认识了日本书法,甚至只认识了在时间隧道渐行渐远的现代书法。现代建筑改变了0+的传统后,日本书法以0+的分割和现代书法的视觉冲击赢得了西方的视觉和市场。面对来自国外的压力,一些海外书法家也从西方的角度看待中国书法,使中国书法“非中国化”。如非书体书法、后现代行为主义书法和新英语书法,虽然具有实验意义,但在拓展中国书法的世界形象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中国书法不应该以这样的“西化形象”出现在当今世界。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尴尬的非文化状态。我们什么时候或者用什么方式才能实现书法文化的突破?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盲目跟风,一些书法笔墨夹杂着疯狂的线条,根据西方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拼贴艺术、观念艺术,有书法后现代主义、书法行为主义等等。他们的原则是:如果你漂亮,我就会又丑又恶心;你优雅,我嬉皮风趣;如果你坚持高标准的书法,我将专攻与中国传统血脉相违背的东西。.....当然,这种活力与大量西方财团乃至中国拍卖市场的鼓励,以及一些艺术院校紧跟西方艺术风格有关。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书法美学与文化立场有两种关系。首先,书法书写的内容是文化书写的魔方、历史子集、名言警句、自我感知等。可以说,书法是文字的书写,它代表了这个国家民族书写经验和精神体验的积累形式,即通过形式表达中国人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立场。书法创作的内容无非是自古至今的哲人智慧的哲理诗或智慧的话语,这当然是一个关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话语。其次,书法的形式不仅包括笔法、构图和笔墨,还包括艺术辩证法,如黑白对比、强弱对比和结构对比。此外,装裱的形式、书斋的典雅布局、悬挂的文化氛围代表了书法家和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价值观。虽然这一层次主要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但不难看出,这一层次仍然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美的元素,这就是贝尔所说的“有意义的形式”,产生了艺术和文化的审美光彩。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西方人渴望学习汉字和书法。只要世界慢慢接受和认可书法文化,中国书法将成为输出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书法大国和原创国,中国应该走在塑造和输出优美典雅书法文化的前列。在中国书法成功应用之后,随着中国国际文化输出和交流的进一步繁荣,我相信书法将在提升文化价值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七、技术至上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文化就像空气渗透在周围,就在生活中。离开空愤怒的人不能生活,没有文化的人不能生活。文化书法或书法文化并不意味着文化不需要书法技巧,也不意味着书法艺术形式感不被重视。相反,它意味着书法应该与生活中的所有层次、阶段和形式的文化完全和谐,不应该变成一种单一的技能,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这种单一的技巧理论在古代书法中不起作用,在今天的书法中也不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技术属于中间阶段。在高级阶段,它仍然需要与文化相结合,以具有广阔的空空间和视野。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在理解了技术接近道的规律和道的走向之后,就应该确定“技术”。关于人们越来越热衷的技术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向法律学习”。许多人练习书法,不是为了满足传统的“书法”,而是为了练习当代书法家的字,即练习自己老师的书法。忘记了书法的本质是“手指看月亮”——学生通过老师的手指(现象)看月亮(本体),而不是看老师的手指。月亮是一种传统,是历代的书法书籍,也是书法经典。你学得越像老师,你离书法经典就越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日本。日本的一些书法老师,无论是在书法班还是大学,都要求他们的弟子像老师一样写作。这是一个大误会。中国书法传统是“指向月亮”,也就是说,告诉你一种方法去传统经典,看到古代书法的深刻核心。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对书法家来说,最难的不是他们的技能,而是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圆满”。有些书法家有一点传统的笔墨,自以为超过了王羲之、孙和历代的名家。这种所谓的超越应该慢下来。在西方,古希腊、莎士比亚和歌德从来不敢傲慢地使用“超越”这个词。季羡林先生说:“一部真正的经典是无法超越的”,只有有限的努力才能在某些方面彰显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满池墨汁的张智、满池墨汁的王羲之,以及技艺接近道家的历代中国书法家,都在追求卓越。至善不仅是技术,而且道高于技术。书法若偏离道,书法必然是浅薄的。孙最讨厌各种歪歪扭扭的怪书,如:龙书、蛇书、、水书、龟书、鹤头书、花书、智英书等。这些画只是绘画,不再属于书法的范畴。因此,他反对诸如绘画之类的写作:“龙与蛇的流动,龟与鹤的流动,花与英语,等等。乍看之下,这幅画确实是在率,“然而,对于一些书法水平不高、价格只靠名流显贵抬高的书法家来说,他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感谢你的身体,却为你的生命而衰落”——他们的书法价值在死后也随之衰落。这实际上是一种警惕理论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技术原则。书法技巧是书法家的基本技能。“底层”需要脚踏实地,而“池满墨”后的高超技艺仍然是书法的基础。“中级”应该达到古典和历史的粗略子集,并为钢琴、象棋、书法和绘画做好准备。在书法中,人格精神中的喜怒哀乐应该得到传达和描述。“高层次”是引领时代审美氛围的第一要素。例如,王羲之完成了从汉魏李逸的朴素书风到优美多变的书风的转变,他的书法摒弃了秦汉时期的大量碑柱,走向了干净典雅的文牍风格,传达了晋人淡定不屈的精神的审美魅力,上升为一种新的美学原则。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从技术上讲,书法可以分为名人书法、专业书法和学者书法。首先,在名人书法中,由于书籍对人们来说是昂贵的,他们的社会地位是突出的,但书法并不高,缺乏持久的吸引力。总的来说,这项技术没有达到专业标准,它只是写作。最后是孙的一句话:“随价而升,身谢路衰”。第二,专业书法,他们严格按照书法技法练习,他们的线条和规则非常自信。他们的作品有专业的笔墨、笔法和技巧,靠书法谋生。然而,他们受到文化地位和知识的限制,学术水平低下,甚至缺乏人文关怀,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技术的重复表演者。第三,文人书法(文人书法),大多以其学术特长而闻名。书法是不以书法为生的文化书法家。同时,他们大部分都是一些学科的顶尖学者和专家,如沈、、余有仁、郭沫若、赵朴初、、梁丕云、饶宗颐等。他们在学术文化和书法技法方面达到了专业水平,成为中国书法的文化骨干。事实上,严格说来,鲁迅、冰心、冯友兰等人虽不属于书法家,但他们的作品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学影响、极高的审美趣味和崇高的人生品格而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尊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书法本身还存在一些不足,介于名人书法和文人书法之间。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书法技法是自然的“书写”,而过于人工的技法是模仿西方艺术的“生产”,两者的书法立场大相径庭。书法的本体是“书写”。它是中国人在机械化的世界里徒手写作的唯一艺术,也是保存人的本质力量的精神艺术。书法正面八面,阴阳背对,气质充分展现。书法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最完整的心电图。他可以有条不紊地做其他事情,还可以戴上人格面具。但当他还是个书法家时,就像怀素一样,他“突然叫了三五声,墙上写满了千言万语”,他完全敞开了心扉,放松了双臂。挥臂挥洒的文人墨客,自然会在平静的心境中挥毫挥洒。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书法家受西方影响,创作丑陋,但他们对西方“六面体”(古希腊的民主西方、古罗马的法治、中世纪的神学西方、现代的理性启蒙、现代的非理性西方、后现代的后殖民西方)的理解并没有真正进入。当代先锋派书法家的整体文化水平使他们很少在西方学习和深造,他们的外语水平也不够强,感觉不到西方六面的差异,所以他们饥肠辘辘,走了一段路,基本上走了“后现代西方”。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笔者认为,从西方后现代艺术中横向移植的书法技术的“生产性”违背了中国书法的本体立场,使书法的人文情感“匠”,将由思维激发的书法精神转化为“纸上绘画”。书法失去了人文书写的优雅境界,成了挂在树梢的“僵死的蛇”。事实上,今天的书法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和症状,这是一个书法家的精神生态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书法笔墨问题。书法家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来源于文化垃圾,他不能把这些垃圾排放到自己的怀里,所以书法是病态的,书法家也是病态的。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八、书法形式与文化内容价值选择的关系

有些人认为书法只是一种形式。这远远不够。例如,汉赋和六朝骈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最具形式主义特征的,而所谓无内容而形式华丽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地位相当低的。书法不仅要没有内容,还要有深刻的意义。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书法将被打断的古代经典、历史、书籍和收藏品重新带入当代生活。今天,在电视和广告中,许多地方再也看不到古代汉语了。文言文中唯一存在的就是书法:“修身”、“极亮极中和”、“心不在焉”、“德性与道德”、“人离道不远”等。,它中断了几千年的历史,重新进入了今天的生活。可以说,书法作品保存了历代的经典。古汉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白话文所取代,但书法家的书法保存了先秦诸子、孔孟、老庄的精神活力,以及著名的唐诗宋词警句。例如,写“大音希声”和“人不远路”就知道是道家和儒家;《易经》的思想是“天道健康,君子自强不息”,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忽视这一重要文化内涵的意义,只注重形式主义,将对书法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优秀的书法技巧与深厚的中国文化相结合,可以让虞城人人人皆知。沈是中文系《诗经》教授,也是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蔡邕是汉代的大书法家,以《西平石经》、《三体石经》中的“三体书”而闻名于世。同时,他也是儒家经典的大师。他纠正了《五经》中的错误,说“雍是从书到碑,使作品刻在太学门外”,这已成为国家的考试标准。曹操欣赏他的女儿蔡文姬的诗《胡甲十八拍》,蔡文姬也是一位女书法家。然而,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却有点醉意。在序言中,他掌握了人生的哲学,并不时发出“悲伤”的无尽叹息。他既是书法家,又是汉学家——《兰亭序》被纳入清代古文观,目前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汉英汉学比较。可以说,那些久负盛名的书法家不仅仅是写作,写作只是他们表达对生活感受的一种方式。作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是不可或缺的。你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只有达到技巧和道教的完美统一,你才能达到心灵和手的境界。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相反,形式和内容是脱节的,会互相伤害。可以说,在今天的书法界,有些书法家摒弃了传统精神,放弃了传统学术的精神支撑。我不赞同传统书法,也不欣赏现代书法的表现,因为它们放弃了中国书法的本体创造力和审美价值思维。盲目追求形式,摒弃内容,导致一些书法家写得越来越差——他们参加了十几二十年的各种展览,但写得越来越差。如何保持一种清新振奋的书法创作状态,真正关系到对生活的深度理解和文化感受,需要精神文化的极大提升。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如今,消解和调侃“书法经典”已成为时代潮流,使得“边缘”村民的书法、工匠的碑刻、竹丝屑、瓦片碎片、腐烂的墓志铭成为书法的“新中心”。在非文化的反书法心理的影响下,魏晋风度、名家书法和书卷气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乖戾的书法和畸形的书法风格成为“新生代书法”的标准。在强调多元化的时代,书法世界变得越来越单调,书法文化的精神正在内在地消逝,书法诊所感受到的“书法脉搏”变得越来越空虚和不安。在“打倒伪君子,做一个真正的恶棍”的虚假口号下,一些人将书法的评判标准平面化、虚无化。最后,一些书法在水火气虚、西洋画和杂色水墨的冲击下,成为一种混血儿书法,这反过来又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书法的基本审美判断。事实上,最简单的包含了最多的信息,而且越多的变化,它们就越失去原创性和独创性。不要怀疑那些经常见证和拯救道的书法观者的眼睛——当他们看着道的外表时,道就会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其间,无论好坏,他们都无法隐藏自己的良知。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再进一步看,之前的书法表现为愤怒空爆发,这是一种虚张声势和非文化的夸张。西方后现代艺术中的许多东西都被当代书法所复制,历史将会判断这是一种诅咒还是一种祝福。但是我认为弊大于利。目前有些人的书法带有全盘西化、新追求、模式创新、肤浅表现和机会主义的倾向。一些书法家失去了重要的手腕时间和纸与笔之间的文化积淀,从而产生了一些人为的愤怒。对于书法家来说,把握好尺度是非常重要的:火气太大不好,去掉火气和所有的面条也不好。近来,一些书法家书写的西方风格变得越来越少生气,这表明当代书法家对西方事物的整体反思,寻找自我,正直创新。书法家不再追随西方先锋派艺术,而是开始独立管理自己的思想,寻找自己心灵的正确形式。气质之书慢慢融入人文背景,在笔的微妙变化中表达自我心灵。(王岳川)

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编辑:张洋

标题:书法身份与文化立场的十大关系(二)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783.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