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普及京杭大运河知识,传承京杭大运河文化,弘扬京杭大运河精神,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制作了一系列科普动画电影,分三个部分,共36集,于2019年12月27日正式推出。此外,北京市社会科学协会和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还邀请社会科学专家撰写文章,从不同角度普及大运河文化知识,传承运河文化。

大运河的历史和未来

此次活动邀请了北京社会科学院古都学会副会长吴教授讲解大运河的相关知识,题目是“舟兴能敌长城英雄”——大运河的历史与未来。

从空俯瞰祖国,有一条巨龙从东方的山海关和西方的嘉峪关横跨中国的北部。它是雄伟的长城;还有一条蓝丝带,从北京到杭州,从北到南,蜿蜒穿过中国的东部。这是游有大运河。这条纵横、纵横、软硬的文化带支撑着中华民族奋斗、奋斗、融合、发展的历史轴线,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壮丽历史画卷。

大运河的历史和未来

今天,人们将首先谈论大运河。也许对许多人来说,运河只是一条河,但对沿海城市和居民来说,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和浓浓的乡愁。大运河的柔美波浪可以穿过时间隧道,将这个曾经是国家血脉的繁华之地带入新时代的风景。

早在隋唐以前,中国各地就有区域性的人工运河,如春秋时期与江淮相通的汉沟、秦代连接香里尔河的灵渠、三国时期曹操在华北平原修建的泉州运河和平陆运河等。隋朝统一后,为了保证首都洛阳的物质供应,加强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从南部的余杭(今杭州)到北部的卓君(今北京),然后通过浙东运河延伸到惠济州(今宁波)。仰面躺在东部平原上,形如一个人,张开双臂,由右向左拥右拥,连接着当时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南北交通和物流的大动脉。自元朝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统一王朝的首都,而北京位于东北,其周边的经济供给不足以支撑首都的消费。为此,元代开凿了直入隋唐的大运河,在元大都和通州之间开凿了通惠河,建立了直接连接江南富庶地区和华北粮仓的物资供应链,即京杭大运河。工程建成后,曹船只首尾相连,源源不断,到达皇城根下的积水潭码头,带来了物质繁荣和市场繁荣,保障了都城的经济稳定。明清以前,大运河是北京的生命线,它不仅是食物和产品,也是城市建设所需的大量建筑材料,如紫禁城中的珍贵木材和石头、金砖和青瓦等。,大部分是通过运河从南方运来的,所以老百姓有“北京城漂”的说法。外国人甚至赞叹运河的“舟的繁荣可以媲美长城的英雄”(清代朝鲜特使朴池源),这显示了大运河当时的重要性和壮观的水运。

大运河的历史和未来

更重要的是,大运河也是一个政治渠道,以确保中央政府法令的可及性,并促进对整个国家的控制。通过大运河,官员和公文往来方便,军队、粮草运输方便,可以及时控制江南的社会动态,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北京作为首都,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的不足已经被由土地和运河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有效地弥补了。因此,北京确立了首都的地位,成为真正的国家政治中心,“渤海在左,太行在右,雍在北,冀在南”。

大运河的历史和未来

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团结和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五大水系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它,广泛的人员交流、书籍流通、生产技术的推广、艺术和思想的传播、生活和学习的交流和融合,使首都文化传播到各地,北京吸收了当地文化的精华,成为引领潮流、辐射四方的国家文化中心。运河沿线还形成了一个南北精华、底蕴深厚、风格独特的盆地文化,形成了绵延1700公里的“大运河文化带”。

大运河的历史和未来

几千年来,大运河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综合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连接北京和地方的大动脉,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和古都北京的发展记忆。今天,尽管大运河不再是一条经济动脉,但仍有3亿多中国人生活在运河两岸。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时间最长、工程最宏伟的人工运河仍然充满活力。随着文化大带的发展,大运河将在未来以文化走廊的独特魅力和美丽风光贯穿南北,成为实现大国复兴的文化大动脉。

大运河的历史和未来

大运河系列科普动画电影已在各大视频网站推出,并以矩阵形式在网上和网下传播,以普及运河知识,传播运河文化。(吴,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吉爱玲

标题:大运河的历史和未来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690.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