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位于端门广场的故宫博物院售票处正式退市,这是故宫历史上可以记载的一件大事。从此,紫禁城告别了纸质实体门票,全面实施网上售票,在紫禁城外排队购票的场景成为历史。
紫禁城不仅是一座博物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和中华文明的象征性载体。自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以来,紫禁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集中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它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典、庄重、权威。当它失去拐杖,变成一个“网络红人”时,它不断嵌入时尚新技术,显示出“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这自然让人精神焕发。
近年来,紫禁城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来改变严肃和守旧的面貌。早在2014年,故宫就利用新媒体“赶时髦”——“紫禁城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了“雍正:感受梦达”的微信小文。“孟达达”雍正的动画形象与《萌萌》中的人物形象相匹配,受欢迎度达78万次以上。2016年,纪录片《我修复紫禁城文物》将紫禁城600年的历史推到了时代的前沿,成为年轻人喜欢看和听的“网络红人”。那些幽默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朱超耳机”、“我真的很想你们折扇”和“紫禁城猫”,已经成为淘宝上的热门产品。
谈完笑话后,我开始了表情包,开发了视听体验功能,开了一家淘宝店,每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产品...紫禁城的变化带来了观众的关注、喜爱和参与。每件文物都是活的历史,每件瓷器都有历史的印记。紫禁城里陈列的大量文物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法律、国家制度和科学技术的结晶。传统文化是否需要与时俱进,保持生成时代的活力,使古代文明更加理智、可亲、亲近,让现代人有更多的机会与古代文明“相遇”,有更深的理解和更深的感悟?
文化的脉络承载在卷轴、瓷器、古建筑等文物上,但它的生命力在于民间和人们的认同。老了,陷在过去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与时俱进,用全球视野和时代视野贴近生活,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与时代和世界对话,更好地生活在现代,走向未来。从这个角度来看,紫禁城已经一次又一次成为抢手的“网红”,这实际上是展示文化、传播文明的现实需要。“不仅可爱,而且优雅而富有;不仅大脑是开放的,思想也是开放的;不仅盛气凌人,而且非常脚踏实地。”紫禁城对“孟梦大”的追求也代表了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趋势和方向。
要把民族文化和古代文明传承给世界,就必须处理好新旧关系,用新的方式和方法,让故宫收藏的文物、展示在辽阔土地上的遗产和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讲述千年的故事,绽放时代的光辉。(李四会)
编辑:刘琼
标题:有600年历史的紫禁城也可以“发芽”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97.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