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月10日电上海西北门户城市嘉定区近日迎来了建县800周年。嘉定始建于南宋,自古就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素有“启嘉定”之称。如今,这里不仅有古城墙、夫子庙等历史遗迹,还有近年来的“互联网+”,它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文化云”——完全由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覆盖的城区,服务463平方公里,辐射160多万人口。
古城覆盖着“文化云”
嘉定作为科技卫星城和国际汽车城,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过去的五年里,“互联网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在中国首屈一指。
通过嘉定文化云的客户,当地居民可以预订整个地区的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而无需离开家,从容纳数千人的剧院到录音室、钢琴室、舞厅等。这些免费的公共设施与成千上万的家庭紧密相连,通过手机和电脑的便捷预订形成一个网络。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2017年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出勤率达到89.7%。值得一提的是,嘉定还有上海日均访问量和借阅量最高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这种自助借阅点名为“我的贾书房”,单个面积约300平方米,有5000多本书,60种报刊杂志,70多个阅读座位。不管刮风下雨,自助图书馆总是挤满了人。
通过“一卡通”管理系统和使用射频识别技术,读者可以自由进出“自习室”,申请许可,自行借阅和归还。中共嘉定区委书记马春雷表示,嘉定古城覆盖了新时代的“文化云”,借助新技术满足了一些人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求。
创建社区“客厅”
品茶、看歌剧和聊天与长江以南的许多城镇相似。嘉定古城仍然保留着当地社区的休闲习惯。
近年来,具有社区“会议室”功能的当地聚源老茶馆在其节目设置中加入了“乡土”元素,如聚源乡贤的《嘉定闲话》、嘉定的“故事大王”工作室、嘉定城域网的“辣妈亲子”等。信息的收集和交流主要依靠互联网,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社区的特点,包括方言和方言,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
走进这个300平方米的茶馆,几十张茶几整齐地排列着,邻居们每天都在这里聚会,享受热气腾腾的公共文化服务。嘉定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会文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传播,可以通过日常微妙的社区交流中的线上线下信息共享来实现。
从信息共享到民生互动
从嘉定文化云的背景大数据来看,戏曲表演、亲子活动和艺术培训课程最受当地居民欢迎。此外,社区居民也关心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嘉定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毅介绍,通过信息共享,可以进一步实现文化与民生的互动,使政府的文化供给更加准确。
为了应对民生问题,当地政府不仅加强了对古城墙、夫子庙、护国寺遗址、西溪草堂、顾维钧故居等的保护。还搭建了支持民间文化艺术“唱戏”和民间博物馆发展的平台,先后制定了《嘉定区非国有博物馆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和《嘉定区促进社会团体发展财政资金扶持办法》。目前,嘉定有41个注册的民间博物馆和美术馆,涵盖了各个方面。由政府直接投资的区级博物馆综合体“海上文博园”将于2018年开工建设。(徐小庆·李梦娜·荣)
编辑:刘琼
标题:800年来,上海嘉定古城利用“互联网+”推动教育潮流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63.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