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岭南,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广东音乐,这是“赢金龙”的气势和“雨打芭蕉”的柔情。然而,在“舞动的岭南”这一广东的优秀舞蹈晚会上,我们感受到了“视觉”“雨打芭蕉”;在舞剧《沙湾的过去》中听到“赢金龙”的主题时,我也看到了“歌舞”的“视觉冲击”。当然,舞剧《沙湾往事》中的这种“歌舞”只是我们广东舞蹈文化资源的一种创造性运用。晚上的男子集体舞"歌舞"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充满活力、凝聚力和抵抗力的民间舞蹈的原始形态。这似乎就是“舞动的岭南”的“原始商业形象”——不接受软弱,不接受失败,不愿意落后,不愿意退缩;岭南舞蹈是南海的一股潮流,不断向前推进。

舞动岭南瑛子,讲好中国故事

2017年12月27日,广东优秀舞蹈晚会“舞动岭南”在广州揭幕。以如此仓促的舞蹈历史之旅迎接新年,也是广东舞蹈文化界“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牢记你的使命”的举措。在晚会上出现的第一个作品是梁伦,中国新舞蹈的先驱之一。20世纪40年代末,梁论是继吴晓邦之后中国最重要的“新舞剧”创作。当时,他根据在香港成立的中国歌舞剧社创作了《吴丽婷》、《骆驼背门》、《天快亮了》、《花轿门》等舞剧;作为这一时期产生的一部集体舞作品,《阿希登上月球》对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广东舞蹈界的元老,他的大型革命历史剧《燎原之火与火炬》(1960)和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南越之王》(1989)也是家喻户晓。

舞动岭南瑛子,讲好中国故事

“阿希跳月”是彝族阿希人的舞蹈,是梁伦在云南弥勒佛民间收藏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海南扎根并创造了一系列优秀舞蹈演员的陈桥,在中国舞蹈界广为人知。她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三月三日》、60年代创作的《戴笠舞》、70年代创作的《宋茜·梁》和80年代创作的《莫落》,可以说是对黎族舞蹈文化的全面弘扬。有人曾把陈桥比作北宋的黄道婆,认为黄道婆向黎族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纺织技艺;陈桥在黎族中深深编织着独特的黎族舞蹈文化。本次“精品晚会”表演了集体舞《送粮快乐》——许多女舞蹈演员手里拿着帽子和丝带,展示了挑粮、簸粮、打包、乘车的劳动过程,在浓郁的生活氛围中,充满了醇厚的舞蹈风格。

舞动岭南瑛子,讲好中国故事

晚会的组织者将晚会分为三章,即“乘风破浪”、“百战百胜”和“直奔云帆”。这三章的命名只是体现了整体的开拓精神和开拓进取,而每一章的作品实际上都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诠释。除了梁伦、陈桥的上述作品外,其余作品可分为“舞剧选”和“小作品”两大类。在这些“小作品”中,陈群的男子集体舞《歌舞》和黄健强、薛伟新的《雨打芭蕉》可以说是一个群体——一个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个创作于80年代初,一个更具“原创性”,一个更具“舞台性”,但它们都是“传统广东”的文化意象,既强烈又温柔。我把群舞“排排腰间舞”和群舞“外舞女”视为另一个团体。作为舞蹈编导的“新生代”,编舞家、林、有着更加独特的生活视角和新颖的编舞技巧。在这里,他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舞蹈肌理”的编排理念,而且有“视觉空交响曲”的梁群和刘淇的《长亭》,刘淇的《临池楷书》,邓士敏和解欢的《弄堂1937》也被我视为一个群体,是“小作品”中的“缩影作品”——二人舞、五人舞、三人舞。舞蹈设计的常识告诉我们,舞者的作品越少,舞蹈需求就越复杂和丰富;然而,这三部作品的优势在于将复杂的动作在不同的“情境”和“关系”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丰富的动作具有主题性:双人舞《桥长亭》将高超的技巧与流畅的魅力相结合,并将流畅的魅力深深地嵌入缠绵的情思中;通过三个人和一辆车(人力车),三个人的舞蹈“胡同1937”实际上彻底和清楚地表达了在“白色恐怖”时期地下工作者的小系列和秘密特工的巧妙处理和情报传递的事件——特别是借助人力车。各种各样的动力给人一种在“合理”中“出奇制胜”的感觉;虽然五人舞《临池楷书》在当前的舞蹈创作中并不缺乏,但它确实为我们认识和创造“书法”,即“纸上舞蹈”,提供了视觉上的惊喜和满足...

舞动岭南瑛子,讲好中国故事

“精品晚会”中的两个“舞剧节选”是星海黄河和沙湾往事的节选。从组织者的选择来看,可能是他们分别获得了第七届(1998)和第十四届(2014)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还分别获得了第九届和第十五届文化奖(这让我想起了广东文化获奖舞剧《风雨棉花》和芭蕾舞剧《风雪夜归来》);然而,在“精品晚会”上上演的两部舞剧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与音乐和音乐家有关。我曾以《黄河向星海怒吼》一书评论过星海黄河,特别指出了该剧创作方法中的“双意象舞蹈肌理”的特点:“作为星海舞剧主要人物的子部分,许多大型群舞通常以两种意象进行:一种是星海内心激荡的视觉,另一种是星海感觉外在的视觉。通过创造星海在其中见证的双重形象,舞蹈展示了黄河合唱团的成功也正如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所说,“在外教学是自然的,但在内教学是自然的。“。星海的“外教创作”是他从外部感受到的外部场景: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到祖国母亲的悲愤,从老人在渡船上拨动的三根琴弦到在黄河急流中汹涌澎湃的木船——这些“创作”逐渐浓缩成音符,流淌出旋律……”“精品晚会”中的“文选”正是这种“双重形象”的体现!

舞动岭南瑛子,讲好中国故事

《沙湾往事》的《舞剧精选》是粤曲《塞隆赢金》演出中的第四幕舞剧。对于这部近年来好评如潮的舞剧,我曾写过《广东音乐舞剧赞——沙湾往事》(发表于《舞蹈》2014年第12期),并评论说:“整部剧的结尾也是第四幕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赛龙夺金》表演中的‘船舞’,‘英歌’舞蹈,与‘梁山好汉’的传说有关, 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敢于仇恨和愤怒,展示了中华民族最后的吼声和最坚强的意志! 在这部舞剧的“高潮”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物的音乐思想“冥想外化”实际上是民族的精神力量,看到了编舞者的“外化冥想”概念已经从技巧升华为语言,浓缩为精神,丰富了想象力……”

舞动岭南瑛子,讲好中国故事

说到“舞动的岭南”,仍然有一些强烈的感觉:第一,为什么你要在这个时候做这样一个“回顾展”?看到梁伦、陈桥等老一辈人的贡献,这次“回顾展”一定会让我们“不要忘记你们的主动精神,记住你们的使命”,这种“最初的心”和“使命”深深扎根于新时代舞者的心中。其次,这个回顾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从作品的选择和呈现来看,“时间只记得精品”的概念再次得到强化。要“攀登高峰”,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第三,回顾展能否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从几代人的足迹来看,我们确实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我相信“回顾展”将激发广东舞蹈产业的“文化自觉”——自觉“以人为本”,自觉“为时代打鼓呐喊”,自觉“让精品之路继续繁荣”!(余平)

舞动岭南瑛子,讲好中国故事

编辑:刘琼

标题:舞动岭南瑛子,讲好中国故事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56.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