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进入江苏省宿迁市,蜿蜒如弓。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它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典型的“活遗产”。大运河作为宿迁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养育了几代宿迁儿童,是形成地方特色文化、经济发展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是中国唯一一个在大运河的三个历史阶段拥有不同主要水道的城市,即隋唐时期的通济渠(汴河)入淮,全长33公里;作为元明时期京杭运河的主要通道,黄河故道长达121公里;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了避开黄河,开凿了中游,黄河与渭河相连,下游与青口相连,全长112公里。
宿迁的古汴河、古黄河路和中央运河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水运通道。这条运河维护并见证了隋唐以后中国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值得一提的是,中运河的开凿是最后一个为今天京杭大运河走向奠定基础的大型工程,它改变了元代以前的“黄河运输”和“避黄运输”,最终实现了运河与黄河的完全分离,对清代水运的畅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创造了京杭大运河空的不变格局。
如今,中央运河不仅在防洪排涝、农业灌溉、水系交通、南水北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是苏北地区航运的“黄金水道”,年货运量超过4亿吨。
大运河宿迁段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运河两岸有200多处历史建筑和文物,还有400多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庙会、戏曲、民间艺术、手工艺品、美食、民俗等。,形成了宿迁独特的文化特色。
随着大运河的成功运用,宿迁的“1.1段”,即枣河龙王庙宫和运河中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宿迁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
龙王庙宫位于宿迁市西北20公里的古镇枣河。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康熙二十三年重建。经过雍正、乾隆、嘉庆三代皇帝的修缮扩建,形成了占地36亩、有三个院落、九个入口和封闭的四合院的北方宫式建筑群。据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在此逗留。因此,龙王庙的宫殿俗称乾隆宫。
自明朝和清朝以来,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和初十是枣河龙王庙庙会的日子。庙会文化是民间文化最集中的体现。皂河庙会最初是一个简单的祭祀水神的民间活动,但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文化交流、物质贸易和民间祭祀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在这个展示民间文化的大舞台上,民间艺术家表演花车、彩车、舞龙、舞狮等。参观庙会的人们一起向龙王致敬。每年都有30多万人参加了枣河庙会,这是苏北最盛大最大的民间活动。
在龙王庙环绕的广场上,有一个供游客欣赏戏剧的舞台,在那里他们可以感受到“拉魂腔”的独特魅力。起源于清朝中叶的“拉魂戏”在上世纪初被正式命名为柳琴戏。作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柳琴戏已成为宿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之一,也是江苏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南音柔和,尹蓓粗犷,柳琴戏丰富的花腔和独特的拖腔极具感染力。到目前为止,在宿迁的很多地方还流传着“拉魂腔”带着绣花鞋跑来跑去的说法拉魂腔》,睡下19首民歌。柳琴戏的发展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灿烂的运河文化,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为了配合抗日战争七十周年纪念,《拉魂古城》荣获江苏省第三届文华大奖。
为了保护、继承和利用好大运河的流动文化遗产,宿迁市全面启动了“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廊道系统”的规划建设,结合大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大运河遗产保护等重点工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观光、餐饮服务等产业。 提升中心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保护完好、利用充分、可持续发展的运河文化带。 (姜文)
编辑:刘琼
标题:宿迁:具有“活”遗产的运河明珠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900.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