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明是农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是区域文化生活的载体,是农村精神家园的背景。培育农村文明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应该保护传统文化。徽州村落由独特的自然环境、农作物植被、生产方式、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水口村、太极图案、民居建筑、语言器具等组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保护古徽州村落的传统文化是走黄山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本质需要。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性正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复兴的机遇。很明显,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广大的农村。那么,农村文化的振兴就与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因此,唤起农民的文化意识,保护传统文化,让农村文化在农村文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要充分认识回族文化的价值。在黄山,侯智乡村风格的文明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回族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回族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体系,涉及价值观、情感、知识、商业和国家治理。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总结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道自然”的修养方法以及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正是由于这种追求和谐、稳定、宁静和宁静的农耕文明,才产生了具有自然和人、人的生命和事物、江河入海等特征的地域文化。在与天、地、人的交往中,徽州圣贤还创造了敬天敬父、崇德良善、忠义孝俭的人生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中华文明的进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第三,从农村本身推动文化振兴。如何将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如何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农村所有制和方向的认识。农村文化建设始于农村,惠及农民。只有当农民受益时,才能保持农村的稳定,农村才能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农村文化是农民创造和使用的文化。它的社会功能是使整个社会,特别是农民,分享更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成果,使每个农民都能有足够的利益意识,团结成一个社会共同体。只有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农村文化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滋养整个社会。只有依靠村庄自身和农民的自觉行动,才能激发农民的自尊和自信,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内在动力的农村文化。
第四,实现城乡文化的高质量互动和融合。农村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现代化的压力,也是推进现代化的动力。在当前的社会格局中,向农村投入物质和金融资源,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具有超越经济价值的意义。其意义在于,农村地区的多元价值观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当然,这个引擎不会自然出现,而是依靠创造、创新和发展来激活农村文化元素,并与城市形成高质量的互动。此外,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是一种城乡互动框架下的文化,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传统村落。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不是城乡对立,而是统筹发展、均衡发展、共同发展。因此,促进城乡进一步互动,实现城乡优质文化的良性互动和相互融合,应该是农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第五,保护自然生态,构筑农村文明的最后一道屏障。实施农村振兴战略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整体命运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对我国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我国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有许多重要的经验和规律需要挖掘,在现代文明话语中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不幸的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对现代技术的盲目崇拜,这一套传统几乎已经丢失。因此,在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态传统,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依靠原有的农村生态优势,借助生态文明战略东风,直接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生态宜居”的前景是在加快城市化步伐的同时,保持农村的自然生态,使农村蕴含的生态文明价值逐步得到完美展现。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山在,青山在,金山在,银山在”的核心理念也在这里。在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这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课题。通过解决这一新问题,使“核心”农村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可以使我们的农村成为文化村、科技村、数据村和生态村。
第六,实施农村振兴的一些具体措施。一是保护古民居建筑、农耕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村落和各种具有徽州文化特色的文化非遗项目,打造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相匹配的美丽徽州村落,增强农村自信心和吸引力,弘扬古老的农村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推动边远乡镇文化中心和图书馆建设达标,积极构建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实现文化建设的全球覆盖,提供便捷有效的文化服务,使之成为传播回族文化、培育农村文明的重要宣传阵地;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设农村思想道德高地,实施“互联网+民俗风情+农村文明”行动,推进文化、科技、旅游、金融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样,我们可以利用乡村旅游吸引都市人参观和放松,同时吸引各界人士参与乡村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城乡文化在乡村振兴层面上的广泛融合;四是挖掘古徽州乡村文化的丰富资源,如传统工艺、民俗、艺术歌舞等的巨大潜力。这些资源可以成为村民们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让回族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并长期服务于农村振兴战略;第五,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借助堆积罗汉、跳钟馗、上九庙会等民间节日开展,既体现了古徽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凸显了山地村落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同时,我们在心中找到“乡土”、“乡愁”、“乡愁”的情感起点和归属,让人们记住“我们的节日”,留住“我们的乡愁”;第六,因地制宜发展徽州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把农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同时,放眼世界,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优秀古村落的建设经验,努力实现“产业+生态+人文”的一体化发展,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山地品牌文化建设,增强山地农村文化的驱动力,弘扬文化惠民,拓宽山地人致富之路;第七,努力消除体制和机制的缺陷。通过顶层设计,在具体政策制定层面,更多的农民工、大学生、复员军人和退休人员,在“故土”、“乡愁”、“乡愁”的感召下,满怀为农村服务的雄心壮志,携带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返乡创业,在农村发展或生活。他们是新乡圣贤,是农村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到来将激发农村新的活力,实现古徽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农村文化带入新的发展阶段,使黄山成为农村振兴的典范、美丽中国的典范、世界向往的幸福家园。(武朋凯黄山市文化委员会)
编者:耿沛
标题:学习徽州文化,培育农村文明
地址:http://www.71vw.com/zlxw/893.html
心灵鸡汤: